推进建筑工业化
我们一直在努力

合肥试点成效获住建部表扬!越来越多“黑科技”赋能大建设

合肥试点成效获住建部表扬!越来越多“黑科技”赋能大建设

混凝土地面整平机器人在合肥大建设应用

6月24日,记者从合肥市城乡建设局获悉,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智能建造试点城市2023年度工作情况的通报》,其中合肥作为试点城市组织推进力度较大,各项试点任务进展明显,工作成效突出,综合表现优秀,予以表扬。截至目前,全市先后有12项做法经验入选住建部发展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向全国推广。

越来越多“黑科技”出现在工地

近年来,无论是道路桥梁,还是居民住宅、校舍医院等民生工程,越来越多智能化“黑科技”出现在合肥大建设施工场地上。

会整平、会抹光、会喷涂……在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项目,身具“十八般武艺”的多种建筑机器人集中上岗作业。

比如,混凝土地面整平机器人和抹光机器人,每小时平均作业面积能达到200平方米以上,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建筑机器人在操作简便、施工进度、安全保证、质量可控、成本降低、职业健康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智慧“黑科技”不仅体现在施工过程中,更体现在设备后期运维中。

在时代星河二期项目,每一块墙板上都带有专属“身份证”,只要有智能终端靠近感应,材料从出厂到安装的每一项信息都会跃然屏上,科技感十足。

原来,在施工过程中将RFID芯片预埋至混凝土表面,收集建筑构件的生产、验收、出厂、进场、吊装、构件质量等相关信息。用智能设备“扫一扫”就能看到预制构件从原材料到变成一片墙的所有信息,实现建造全过程以及后期运维管理的实时监控。

“通过RFID技术应用,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以迅速追溯。建筑体就好像有生命一样,可感可知能够看着它逐渐成长。”安徽建工集团的项目负责人介绍。

合肥试点成效获住建部表扬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智能建造试点城市2023年度工作情况的通报》,对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2023年度工作情况做出了评估意见。

其中,合肥作为试点城市组织推进力度较大,各项试点任务进展明显,工作成效突出,综合表现优秀,予以表扬。

通报指出,合肥市对建筑企业投资智能建造相关软件研发、设备采购、信息技术服务给予资金奖励,通过开展建筑产业互联网片区试点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培育形成一批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新样板。

2022年11月,合肥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城市。随后,合肥市坚持产业培育、创新引领,聚焦科技创新、建筑机器人、智能生产线、信息化平台等领域,创造性地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化等新兴技术,着力服务企业重大共性需求,提升建筑业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近年来,在合肥市城乡建设局等多部门的协同推动下,一批本土建筑龙头企业以智能建造产业为抓手,坚持科技创新、数字赋能,深化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展开合作,在建筑全产业链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提高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推动全市建筑业转型

最新数据显示,全市培养扶持了30个智能建造骨干企业,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4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7个;开展智能建造相关科研课题研究项目12个;建成智能建造相关国家级平台1个,省级平台23个,地市级平台3个;获批32项智能建造相关省级认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或首版次软件产品;推动本地13家部品部件工厂入选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截至目前,合肥市先后有12项做法经验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展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向全国推广。同时,合肥市在经开区开展建筑业产业互联网片区试点,探索推进企业管理、项目建设上下游环节贯通协同,培育智能建造产业集群。

合肥将加快推进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计划到2025年末,初步建立与智能建造模式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实施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不少于50个,项目建筑面积不少于200万平方米。

聚焦建筑机器人、智能生产线、信息化平台等领域,针对数字化设计、智慧施工、智能生产、智慧运维、智能装备、产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链,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智能建造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以及专业化高水平技能队伍,提高预制构件关键制造环节应用智能设备比例;引导龙头企业与本土院校协同研发创新成果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产学研形式建立智能建造、建筑工业化实训基地。此外,组建完善智能建造专家库,发挥智库专家作用,为行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建筑工业化 » 合肥试点成效获住建部表扬!越来越多“黑科技”赋能大建设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