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建筑工业化
我们一直在努力

南京多个项目建设现场解锁“数智建造”场景

提到建筑工地,大多数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搬砖、扎钢筋、浇混凝土”的画面。然而,随着“数智建造”场景的不断刷新,传统工地如今有了新模样。近日,2023年度江苏省智能建造试点名单公布,南京6个项目入围。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南京加速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日前,记者走访了部分入选项目,看它们如何解锁“数智建造”新场景。

全国首创塔吊智能驾驶技术

从江南主城驱车驶出扬子江隧道,便能抵达扬子江智慧中心项目。该项目是2023年度南京市重大项目,目前已进入地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建成后将成长江北岸数字驱动型新地标。

现场,多台塔吊分布在基坑内外,不断挥舞着铁臂。这些塔吊外观相近,“驾驶舱”远离地面,处于塔吊顶端。若不经专业人员提醒,一般人很难察觉到特别之处。“左边这两台,是我们研发的智能驾驶塔吊,系全国首创,结合了远程遥控和AI技术,目前90%的调试工作已经完成,塔吊基本实现自动驾驶。”扬子江智慧中心施工单位负责人陈豪告诉记者。

传统作业方式中,一台塔吊需配备一名塔吊司机、两名信号工和两名司索工。在繁忙的施工中,塔吊司机需要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由信号工在塔下通过对讲、手势等方式指挥,再根据指令操控塔机,至少需要三人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吊装操作。

“智能塔吊解决方案应用后,地面的信号工发送吊装请求,塔吊会自动规划路线,计算出最优路径,全程只需要按两个按钮,大大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和便捷性。”扬子江智慧中心项目业主单位负责人彭青介绍,这种技术并未改变原有塔吊结构,只是额外加装了一些智能控制器、鹰眼传感器等电子器件,将场地场貌以360度全景的方式在后台展现。

建筑机器人“配合默契”

一台机器泵送管均匀地将砂浆喷在墙上,另一台机器跟着压实、抹平,像做蛋糕时抹奶油一样刮平砂浆……在建邺区NO.2022G71地块项目,一群机器人配合默契,测量、放线、抹灰、喷涂,忙碌有序。

仔细观察喷涂机器人,它们喷射出腻子或者油漆等涂料到墙面上;旁边的抹灰机器人,拿出长条形的刮板,将墙面上的砂浆压实、抹平,搭配干活。不远处,放线机器人和测量机器人也是分外忙碌。

“别小看这些机器人‘工友’,他们能文能武。比如这个负责抹灰,能够施加100多千克的力量于墙体,将墙面上的砂浆压实抹平,完工后的墙面也更光滑、平整。”施工单位江苏宜居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总工陈思坚介绍。

再看放线机器人,传统的放线方法是师傅拿着墨斗弹出去,徒弟在旁边记录数据。而用上它,一台激光追踪仪和一辆四轮小车,就可以把放线测出的数据和图纸实时传回到作业人员的平板上。45分钟就可测完一层楼,节省了一半以上时间。

更多工种、更加智能,针对钢结构体量大、构件种类多、空间跨度长的特点,华泰证券研发及培训中心项目中还将利用钢结构焊接机器人及钢梁涂料喷涂机器人,提高钢结构焊接施工质量。“只要设置好参数,机器人会自动完成构件的切割、搬运、焊接等核心工序,既提高了切割的精度,又解放了工人双手,提高作业效率。”该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流水线上做“配件”、“搭积木”式造房……春日里,位于江心洲生态科技岛的华泰证券研发及培训中心项目正加紧推进中。据了解,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6.58万平方米,共7个单体,各单体预制装配率均超过60%,最高预制率近70%。这些构件在工厂完成预制生产,运到现场可直接安装,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如此高精度的操作,得益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其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

去年5月发布的《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实施方案》中提到,到2025年末,全市智能建造与新兴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体系、产业体系和监管体系基本完备,实现BIM技术在规模以上新建工程项目中普及应用。

扬子江智慧中心通过设计施工一体化平台,统一BIM交付标准,打通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竣工交付等各阶段的数据交换,实现BIM信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有效传递及应用。

手指轻轻一点,一座总高416.6米的“高楼”随即出现在眼前。南京金融城二期东区项目运用了物联网、云计算、5G、AI和BIM技术,建立多方协作的大物联平台,助力超高层建筑智能建造。

(摘自互联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建筑工业化 » 南京多个项目建设现场解锁“数智建造”场景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