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综合、前瞻的专题技术调研,借力科研与生产开发,促进工程提速增效、降本控耗,为装配建造拓宽道路、优化品质。2023年厦门市建设局开展技术调研3项,探讨了装配式建筑的混合路径与评价导向、组织优化与协同模式、竖向结构与套筒灌浆等。
一、基本情况
为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加快建造方式现代化,厦门市建设局完成了2023年装配建造专题技术调研,展示了近年来厦门装配建造奋力前行的风貌状态。
2023年专题调研,组织企业、高校、学会等专家,探讨装配式建筑的混合路径与评价导向、组织优化与协同模式、混凝土竖向结构与套筒灌浆等。
二、主要结果
(一)混合装配式建筑技术路径及评价标准
1.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
①设计标准化低。2021年住建部才着手编制《装配式住宅设计选型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住宅装配化装修主要部品部件尺寸指南》。
②成本高于现浇。装配式比传统现浇建造,建安成本高出约100元/㎡,即便更加绿色环保,仍然不利于大规模推广。
③安装难度较大。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设计端对施工认知不足,导致所设计构件安装难度较大,或者现场安装顺序错误。
④数字化发展慢。目前仍然主要使用传统二维设计,数字化应用程度不高,或数字化软件源于国外,导致成本高、不专业等。
2.提出合理方案拓展评分指标
①降低主体得分。丰富装配评价分值组合,满足装配部品多样需求。
②拓展装配装修。轻松达到一星装配标准,适应智能建造发展需求。
③落实BIM应用。BIM作为一体设计大脑,直接影响装配应用水平。
装配建造的制约因素
混合装配的评价指标
(二)装配式建筑项目组织优化与协同模式研究
基于六个典型装配式商品房项目,总结项目组织协同模式,利用结构熵模型进行系统有序度比较,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项目多主体协同度分析。
1.手工业组织方式不合工业化生产要求
①缺乏协同。装配式生产组织停留在手工艺建造流程。
②缺乏技术。员工们技术水平跟不上工业化生产要求。
③缺乏统筹。各主体缺乏高效协同机制,利益不平衡。
2.建立沟通协同平台推进数字一体设计
①协同中心。建设单位是装配式组织协同的中心。
②协同模式。EPC-I型模式的信息流通速度最快,信息沟通效率最高;EPC-III型模式的信息精准度最高。装配式商品房项目宜优先选择EPC-I型模式,EPC-III型模式次之。
③人才培养。培养装配式工业化生产的工人和技术员。
④项目管理。重组项目管理业务流程,实现模块化。
EPC-I型
EPC-II型
EPC-III
(三)厦门混凝土装配式竖向结构应用成效
1.存在问题与推广难点
①缺乏全方位认识;②竖向构件要求高;③产业化工人不足;④政策体系未健全;⑤检测技术较局限。
2.厦门应用代表性案例
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园二期,厦门首个PC装配试点项目,在单节预制柱柱主筋的位置埋设钢套筒(直螺纹+灌浆),套筒内采用高强度灌浆料压力填充。
2017年,龙湖马銮湾H2015P05地块,是福建省最早、最高、预制率最高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是厦门首个住建部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工程。
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园二期
厦门龙湖马銮湾项目
3.若干具体操作性建议
①加大政策约束与激励扶持;②实训关键工种与人才储备;③加强技术创新与质量控制。
三、总结展望
专业、综合、前瞻的技术调研,可为装配建造拓宽道路、优化品质:
1.完善装配建造体系。形成研发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维护运营等全产业链建造体系,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
2.扩展智能应用场景。呼应工程建造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趋势,丰富装配认定可选菜单,鼓励智能技术在装配建造各环节扩展应用。
3.拓宽装配认定路径。研究复杂类建筑、超高层建筑、钢与混凝土混合结构等装配设计,安全、合理、经济地拓宽其装配认定路径。
(摘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