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绿色、环保理念贯穿始终,智能、绿色和创新正成为这里的独特名片。日前,雄安自贸试验区交流展示中心正式揭牌,成为展示雄安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除展示功能外,展示中心本身的高科技属性同样值得关注。该展馆目前已正式通过2023年雄安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第一批)专家评审,成为“官方认证”的新区首批零碳示范建筑之一。它的零碳排放如何实现?又有何种先进绿色技术运用其中呢?
●因地制宜进行零碳设计
走进展馆内部,明亮高挑的中庭让人印象深刻。雄安自贸试验区交流展示中心讲解员韩萧介绍,“屋顶铺设的是光伏玻璃采光天窗,既保证了采光,又能达到发电的效果。”
零碳建筑,就是不消耗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依靠可再生能源持续提供能源的建筑,又被称为“有气息的大楼”。
“建筑碳排放很大的一部分来自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在不影响其功能需求的情况下,该大楼通过规划和设计,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中铁建河北雄安城市建设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张志国全程参与了建筑的设计,他介绍,雄安自贸试验区交流展示中心自方案规划阶段就遵循零碳建筑正向设计理念,明确零碳建筑的实施路径——适应气候条件,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在满足室内环境参数、碳排放目标要求下,采用性能化设计手法,依托被动技术和主动技术,选用低碳建材、低碳结构以及材料减量化等设计手段,结合碳汇等碳抵消方式,达到零碳建筑的设计目标。
●大楼穿上“节能外衣”
零碳建筑能够实现“零能耗”的理想目标,离不开先进绿色技术的研发运用。通风廊道、保温遮阳、地源热泵、光储直柔、蓄能水箱、高效机电、智慧运维等7大主被动技术组合,是交流展示中心的“绿色核心”。其中,建筑光伏一体化和地源热泵技术最具代表性。
展示中心顶部满铺光伏板、屋面采用光伏玻璃采光天窗,依托高效、可靠、智能的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流,再通过光储直柔技术,进行整个直流微网的智能调节,最终实现建筑电力能源的自给自足。张志国介绍,光伏发电系统年总发电量可达到25.25万度。据测算,此项应用每年可减少156吨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100%。
冬天室外温度很低,但展馆内温度适宜,记者看到墙上的温度计显示为25摄氏度。不同于传统的电力驱动空调,展馆采用了地源热泵系统,将地下中深层地热资源作为冷热源,为展馆提供供暖和制冷服务,夏天将室内热量排至地下,冬天将地下热量取出供室内使用,有效维持排取热量和地下生态环境平衡。
中铁建河北雄安城市建设有限公司设计部业务经理王明东介绍,建筑周围建设了60口地源热泵井。这套空调系统实现了低能耗“一机两用”,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电能),实现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运用该系统后,展示中心电力消耗与空气源热泵相比可减少40%以上、与电供暖相比可以减少70%以上,制热系统相较于燃气锅炉的效率平均提高近50%。这些“高招”能让建筑室温恒定在20至26摄氏度,达到四季如春的效果。
●将建一批近零能耗示范工程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在雄安新区,绿色建筑随处可见。比如剧村花园式变电站,把花园和变电站融合到一起,压电步道通过压电陶瓷,将行走的动能转化成电能。还有超低能耗的商务服务中心等建筑。
雄安新区印发的《雄安新区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新区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在严格执行现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在“一主五辅”区域内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到2025年,建成一批近零能耗示范工程,实现全区建筑能耗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筑能源消费水平接近或者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
(摘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