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建筑工业化
我们一直在努力

贵州省建筑业“十三五”发展目标高质量完成

以一域之兴,为全局添彩。

这组数据展现了过去5年贵州建筑业对全省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贡献—— 

截至“十三五”末,贵州省共有建筑企业6739家,其中2019年贵州省生产总值达16769.34亿元,建筑业实现的增加值高达1517.06亿元,占省内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例25.04%,增速12.8%,高于全省GDP增速4.5%。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658.9亿元,同比增速5.8%。

新格局,新使命。

行业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建筑企业数量5年翻了一番

企业兴,则产业兴;企业强,则市场强。

通过连续的惠企政策支持、走出去发展对接、营商环境改革优化等措施,贵州省着力培育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壮大,形成示范引领、带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十三五”期间,全省建筑企业比“十二五”末翻了一番,总数达6739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13家,一级资质企业107家,现有工程勘察设计企业181家。较2017年,特级、一级资质企业数量涨幅近一倍,全省建筑企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2019年,全省各地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年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471个,完成投资2407.02亿元。

贵州建工集团、贵州公路工程集团、贵州桥梁集团、中铁五局等企业年产值过百亿;年产值超过14亿元的企业达34家。

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助力贵州建筑企业的省外市场开拓。2016至2018年间,全省建筑业省外产值累计完成1944.43亿元,占三年间建筑业总产值的22.54%;其中,仅2018年在省外完成的产值就突破700亿大关。承包工程范围向省外辐射,企业“走出去”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同时,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全省包括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劳务人员等建筑从业人员达200余万人。2020年疫情期间,建筑业提供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18.7万个,解决就业人数达6万余人。

贵州省建筑业“十三五”发展目标高质量完成

峰林特大桥全长1163米,主跨采用550米悬索桥,桥面离谷底364.2米的特大桥横跨马岭河峡谷,将义龙新区和兴义市连接在一起,蔚为壮观。(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承建)

 转型升级:擦亮技术底色,建成国家级装配式示范基地3个

不仅仅是数量增长和占比提升。“在扶持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引导建筑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革新施工组织方式,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建筑业处有关负责人介绍。

“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建成装配式产业基地9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6个,形成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能力45万立方米,装配式钢结构构件生产能力28万吨。全省在建和拟建装配式建筑共约400万平方米,试点示范效果显著。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贵州建筑业主要采用设计和施工平行发包,由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对设计领域和施工领域分别负责的传统工程建设模式。近年来,贵州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实现新转变,总承包、EPC、PPP、建筑工业化产品服务集成供应商等新模式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工程建设领域“四节一环保”技术研发应用力度空前,五年期间,全省完成节能建筑面积3亿平方米,绿色建筑536个,建筑面积407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项目应用示范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2019年贵州新型建材产业实现总产值1569亿元,占十大工业产业的12.3%,位居第三。并已形成以水泥、预拌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陶瓷、玻璃及加工、石材加工、化学建材等产品为代表的7大重点行业、拥有12个产品门类、1000余个产品规格、1281家规上企业的产业发展体系。年综合利用各类工业固废4800万吨,占全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的60%以上。

不仅如此,贵州建筑业还探索数字应用以开拓升级,通过普及和深化BIM技术应用,实现工程建设行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共推动贵州电信金阳枢纽楼、贵阳市实验小学及实验幼儿园、省地质博物馆等20余个BIM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建设。其中,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BIM技术的应用,成为新形势下建筑业的新亮点和热点。

智慧工地建设也在贵州提速扩面,“工地一码通”“云上监管”等创新应用加速了本地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也引领了全省各地智慧工地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实施。目前贵州省首批“智慧工地”试点项目共计270个,且选定以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安顺市、铜仁市、毕节市、黔东南州、黔南州作为工程智慧工地数字监管服务平台首批建设试点地区。依托人脸识别、管理平台等基础,在全省所有建筑工地推行建筑工人实名制,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全力推进“无欠薪工地”建设。

贵州省建筑业“十三五”发展目标高质量完成

赤水河首条旅游公路(中建四局三公司承建)。

优化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审批时限压缩至80个工作日

建筑行业不仅需要“管”,也需要“放”。

2018年以来,贵州省从硬件打造和软件升级“双轮”驱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流程、数据、审批、监管的“四统一”要求,一步一步层层推进。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与全国相互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框架和管理体系,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80个工作日以内。

这比国家要求将审批时限压缩至120个工作日以内,足足减少了40天,减幅之大,走在全国前列。

数字的背后,是贵州省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懈探索,是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助力转型蹚新路的集中体现。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勇表示,贵州工改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以下七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覆盖工程建设项目范围走在全国前列。贵州省在覆盖全省新建、改建、扩建的房屋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将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一般工程建设项目纳入工改范畴。

——审批管理系统一体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采用“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模式,全省形成省、市、县(市、区)三级审批联动,实现“1+10+N”网点申报模式,建设单位可就近申报或异地报件。

——推行全程免费代办服务走在全国前列。在各级政务大厅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服务区域设立全程免费代办窗口,并安排有丰富经验的平台公司专业人员进驻窗口,帮助企业和个人无偿代办相关行政审批事项以及市政公用服务事项。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高效审批走在全国前列。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审批事项大幅精简至26个,并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基础类改造项目审批时限控制在15个工作日以内、完善类改造项目控制在18个工作日以内、提升类改造项目控制在23个工作日以内。

——能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能源项目审批系统顺利上线试运行,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能源发展营商环境实现“两个大幅提升”,省政府政务服务大厅能源专窗群众评价“非常满意”和“满意”达到100%。

——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工作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建成并启用全国第一家“消防建设工程综合管理云平台”,相比住建部规定,提前9天出具消防验收意见。

——市政管线建设管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搭建市政公用审批管理平台,采用提前预审、会议协调、实地踏勘等系统统筹方式,实现市政工程从“零星作业”到“协同作战”,避免多头管理或重复开挖,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施工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质量安全:打造品质工程,共获鲁班奖11个

筑牢质量安全以固本夯基。

从2017年起,一场深入行业各细分领域的工程质量安全提升三年行动在贵州全面展开。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原则,贵州省从严实施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制,有效遏制了违法发包、转包、分包以及挂靠等违法行为的多发势头。

自从戴上“紧箍咒”,贵州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质量问题、质量通病逐步减少,全体从业人员质量安全底线意识逐步增强,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据统计,五年来,贵州省共评选出702个安全文明样板工地,393个建筑工程优质质量结构工程。

严抓细管,成效斐然。截至2019年,全省建筑行业共获得“鲁班奖”11个。“十三五”期间,“黄果树杯”优质施工工程奖172个,其中,房建工程108个,专业工程64个。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公示了2020至2021年度第一批“国家优质工程奖”入选工程名单,贵州省共计有6个项目获得此奖项。其中,“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主体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实现了多年以来贵州省国优金奖“零突破”。

未来规划:推动行业跨越发展,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接下来,我们要推动建筑行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将传统建筑产业向专业化、信息化、集成化方向转型,将企业管理向现代化治理模式转变,进一步提升行业影响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周宏文表示。

首先,大力推进企业“走出去”发展,加大对龙头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国有建筑业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与民营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联合、兼并、重组,支持贵州省建筑业企业与中央、外省大型建筑业企业建立联合体。

同时,强化建筑质量安全监管,探索建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社会监督机制,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建设,加强超限高层建筑抗震、消防、节能等管理。推行工程安全手册制度,落实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和参建责任主体(建设、施工、勘察、设计、监理、检测)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全面提升贵州省建筑业的发展能级,全力推动贵州省建筑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建筑工业化 » 贵州省建筑业“十三五”发展目标高质量完成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