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深圳,40年改革开放先锋之城,城市建设的奇迹之城,全国首批、全省首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近二十年来,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十三五”期间,硕果累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发展篇章,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持续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深圳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带动建筑业全产业链向绿色化、工业化、智慧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经历十余年循序渐进的探索实践,深圳市装配式建筑发展通过政策引领、市场运作、企业作为,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圳模式,开创了全国领先的良好局面。深圳从全国第一个“综合试点城市”迈向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在体制机制、技术标准、项目实践、产业发展、队伍建设等方面成果丰硕、创新引领,向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建筑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持续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
深度总结,才能长足向前。2020年,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率领相关单位,深入总结装配式建筑“十三五”发展情况,为“十四五”科学布局打下扎实基础。本篇将摘取其中重点章节,以飨行业广大同仁。
为了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深圳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2020年3月开始,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率领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市建筑产业化协会开展专题研究,组织行业企业与代表专家深度研讨与分析,历经近4个月的共同努力,最终编制形成《深圳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研究报告》,系统性地回顾了深圳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发展成果、发展经验,同时直面行业发展初级阶段的客观不足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下一阶段发展对策,是深圳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纵深呈现。
深圳先行·硕果累累
装配式建筑政策与标准体系逐渐完善。截至2020年,深圳市已经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的通知》等15个重磅政策文件,构建了刚性约束与鼓励激励并举的政策体系。陆续出台了10多部地方和团体标准,基本涵盖了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建造、验收,初步形成了以国标为基础、以地标为支撑、以团标为补充的多层次标准体系。
装配式建筑建设规模和占比稳居全国前列,规模增长的同时,质量也持续提升。建设总规模由2015年的48万平方米,逐步上升至2019年的2400万平方米,5年增长50倍。每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也由不到5%逐步增长为25%,截至2020年11月,全市累计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3700万平方米,在新建建筑面积占比超过35%。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日益成熟,已覆盖建设、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生产、咨询等各领域,参与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孵化形成了从行业龙头到成长型企业的多级梯队,包含14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4个省级基地及29个市级基地,数量在全国和省内遥遥领先。
▲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座谈会
人才队伍初具规模,政府层面,持续开展公益化培训、项目观摩、学习考察、行业交流等能力提升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近6万人次,基本实现行业各领域全覆盖。打造了一支由院士、大师领衔的超200人的高水平专家队伍。在国内率先创设的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职称,并建成省内首批7家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企业层面,部分龙头企业已经形成了内部培训或对外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定期组织员工参加装配式建筑相关培训活动。
▲深圳市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会
▲深圳市持续开展装配式建筑系列公益培训
▲深圳持续开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实训
风雨历程·循序渐进
深圳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经了起步摸索、加速发展、扩面提质三个阶段。
01 起步摸索阶段(2002-2009年)
2002年深圳市成立了住宅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成为国家首个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孵化培育了万科、嘉达高科等国家第一批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开展了梅山苑二期、振业城等项目试点。万科率先打造全国首个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成功试点了华南地区首个预制框架结构装配式建筑项目——第五园第五寓项目,带动产业链起步发展。
▲万科第五园第五寓项目
02 加速发展阶段(2009-2014年)
2009年大部制改革后,深圳装配式建筑迎来了加速发展。当国家提出“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时,深圳市率先龙悦居三期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中成功探索了“保障性住房+工业化建造+绿色建筑”的“三位一体”发展路线。2012-2013年间,深圳市还率先开展了保障性住房标准化设计研究,用于指导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全过程实施装配式建筑。
▲龙悦居三期公共租赁住房
03 扩面提质阶段(2014年至今)
2014年,市住房建设局全面统筹推进全市住宅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的工作,首个指导性文件正式出台,实现了政策引导的良好开局。2017年,深圳获批为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之一。随后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扩大了装配式建筑实施范围,明确了技术路线,创新了招投标制度,细化了各项奖励扶持措施,提出了项目实施过程操作性指引,奠定了扩面提质、示范引领的良好基础。
▲首个鲁班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扩建工程
▲最大装配式公共住房项目——长圳公共住房及其附属工程项目
▲最高装配式建筑住宅项目——华润润府三期项目
▲最高纯钢结构装配式建筑项目——汉京金融中心项目
▲最大装配式产业用房项目——万科云城项目
▲华南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率最高的公共建筑——龙华中心变电站工程项目
成功经验·因地制宜
01 循序渐进,坚持积极稳健的发展步调。
在发展理念上,始终遵循“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减少人工,节能减排”的原则。在实施范围上,分阶段逐步推广,从政府投资项目到社会投资项目,从保障性住房到普通商品住房,从居住建筑再到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逐步覆盖。在技术路线上。不追求预制率装配率指标,在居住建筑中,大力推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走预制现浇相结合的道路;在超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学校建筑、医院建筑等类型中,鼓励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装配式钢结构学校大磡小学项目
02 市场主导,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活力。
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每年由市政府率团参与国家住博会、绿博会等重要展会,举办国际高峰论坛,展示推广本土企业,打造装配式建筑“深圳品牌”。坚持依靠企业内生动力,推动技术创新,涌现了万科“5+2+X”、招商地产“828快干工法”、中建科技REMPC、中集集团模块化建筑等各具特点的装配式建筑建造体系。
03 因地制宜,率先构建全方位评价体系。
在发展初期,深圳市率先提出用预制率和装配率(两率)双指标评价方法,将现场工业化技术纳入装配率计算。在扩面提质阶段,深圳市结合国家评价标准发布《装配式建筑评分规则》,创造性地提出标准化设计、主体结构工程、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和机电、信息化应用五大技术评分项,实现从主体结构装配化,向机电设备、装饰装修装配化的全面延伸。
04管理创新,率先探索适宜的建管模式。
在传统模式难以适应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特点的情况下,深圳率先探索应用代建制(代建总承包)、EPC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等建设组织模式,解决碎片式、割裂式的管理问题。制定了EPC工程总承包招标工作指导规则和合同范本,实行能力认可,突破资质限制,支持开发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充分发挥其统筹管理优势,打通建造全过程各环节,并在龙悦居三期项目、裕璟幸福家园项目和长圳项目中成功应用。
▲裕璟幸福家园项目
05 过程把控,率先建立关键点把控的项目实施流程。
规划用地环节,规土部门在用地规划许可证中备注实施装配式建筑的要求,并通过政务数据平台与住建部门实现信息共享,确保源头落实。初步设计环节,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装配式建筑技术认定或评分,确保实施方案合规、合理。施工图设计环节,组织专家对项目装配式技术落实情况、设计深度等进行抽查,确保设计质量。施工环节,组织专家在项目首个标准层吊装等重要节点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答疑解惑,实现政府监管与公益服务有机结合。
06 部门联动,率先探索政府协同机制。
坚持市直部门横向联动。由市住建部门牵头,联合发改、规划、财政等部门,明确装配式建筑实施范围,对社会投资项目落实面积奖励或资金扶持政策,将政府投资项目增量成本落实到工程概算中,联合交通、水务及城管部门,在市政基础建设领域推广应用装配式技术。坚持市区两级纵向联动。通过建立市、区装配式建筑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季报制度,定期交流部署全市工作;通过将装配式建筑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考核督办;通过全市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市区住建部门对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管理。
07 人才导向,首创专业人才评价及多层次队伍培养机制。
首创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职称。面向建设、设计、施工、生产等全产业链技术人才,开展员级、助理、中、高和正高级职称评审,解决装配式建筑技术人员无职称可评的困境,填补了全国空白。率先创设装配式建筑多工种、系列化工人实训。通过“政府指导、协会管理、企业落地”模式,建设实训基地,设立十大工种,开展工人实训,推动持证上岗,探索将关键工种纳入至“特种作业人员”试点工作。
08 行业自治,首创多维“补位”管理体系。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首创预制混凝土生产企业星级评价机制,从登记管理、飞行检查、能力评价等方面,探索取消资质后的市场规范管理模式;率先发布装配式建筑定额标准与关键部品价格信息,为行业提供计价依据;首创将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纳入建筑市场主体信用管理体系,将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示范项目等列入诚信加分,强化行业综合评价,规范建筑市场主体行为。
结语
近年来,深圳被党中央、国务院先后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使命,“双区驱动”为城市建设提出了全新任务,也注入了全新动能,一系列新形势、新机遇对深圳市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与更高要求。
深圳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近20年的成功经验厚积薄发,乘着“十四五”的东风,定能迎风展翅,带领全产业链向绿色化、智慧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