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扫描3分钟,机器人可自动焊接2小时;机械臂来回挥舞,激光器发射光束,钢板就做了一次除锈“美容”……电光火石,机声轰鸣,这样的场景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湖北交投集团京港澳改扩建智能建造基地的日常。
机械臂正在进行激光除锈作业。吴迪摄
围绕全交通工程设施建设,湖北交投积极打造智慧建设矩阵,一条条“耳聪目明”的路,一架架“筋强骨健”的桥,一座座“刚柔并济”的隧道,在荆楚大地上书写着一路向“新”的篇章。
俯瞰湖北规模最大的智慧化预制梁厂。吴迪摄
智造构件筑牢交通基石
地处江汉平原的武天高速软地基多,其天门西段、东段桥梁占比分别达到73.1%、71.9%,箱梁是其关键部位,制梁至关重要。
制造一片重达70吨的巨梁有多难?武天西数智梁厂给出的答案是像“下饺子”一样简单。
在这座华中最大的预制件数智化工厂,钢筋下料、绑扎、焊接、制模、浇筑、蒸养等工序全程由电脑控制,极大地解放了人工。在类似汽车流水线生产模式中,一片梁的工期由传统的10天缩短至3天,每月可生产约600片预制梁,高峰期每天可产20片25米箱梁和4片30米箱梁。这个预制梁数字化“生产车间”和“供货集市”,能辐射周边150公里范围内的建设项目,为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
“每一片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湖北交投建设集团项目经理杨建波一边介绍,一边拿出手机扫描梁上的二维码,屏幕上立刻出现这片梁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信息,“建立数字电子档案可以有效追溯梁的信息,为路桥‘医生’后期‘问诊开方’提供可靠依据。”
技术人员正在调试焊接机器人机械臂。吴迪摄
先进制造,无焊不兴。
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工程有83座钢结构桥梁,涉及对接焊、熔透角焊等40余种焊接工艺,焊接长度达200余公里,技术标准高,作业难度大。智能又高效的自动焊接机器人派上了大用场。
“面对强弧光、热辐射、烟尘大等不利因素,焊接机器人显然比人工焊接更有优势。”焊接工区负责人刘利介绍,“我们采用了三维视觉焊接机器人、协作焊接机器人、智能激光除锈机器人等,既可以提高效率,避免人工造成的误差,又可以保护工人的人身安全。”
目前100多台无惧“烤”验的焊接机器人,正在全长157.79公里的改扩建工地上“埋头苦干”。与人工相比能提高3倍工效,施工质量也得大了极大提升。
鄂州花湖机场高速,是湖北首条智慧高速。吴迪摄
智绘路网奏响高速乐章
“鄂W27XXX,欢迎您第11次来鄂州花湖机场高速!”10月27日,从武黄高速陈桥互通转入鄂州花湖机场高速公路,抬头看向情报板,司机杨师傅一脸惊讶,屏幕上还显示花湖机场的航班信息。
不仅能将每台车的信息“印”入脑海,还能发布实时航标信息……这条13.2公里的高速路为何如此神奇?答案就在38厘米的地下。
这是全球首条全时全域、全天候,并且可感知、可交互的智慧高速,湖北交投联合武汉理工大学姜德生院士团队全程布设了1.6万个光栅传感器,形成触觉+视觉+听觉多重感知。此外,恶劣天气下,“神经元”能感知车辆的轨迹和位置,物流企业车辆可以通过手机APP预约编队通行,从而将通行效率提升约50%,有效降低物流损失成本。
“如今通过鄂州机场,国内外生鲜产品平均2小时可到达湖北,让老百姓的餐桌更新鲜,我们的动作也要更快些!”湖北交投科技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罗如意表示。
这种“耳聪目明”的特性,不仅体现在对车辆信息的精准捕捉上,还体现在对施工过程的智能控制中。
无人摊铺机群作业。吴迪摄
“无人摊压开始!”日前,在武松高速仙洪段西岭桥K27左幅施工现场,一声令下,两台数字化智能摊铺机沿预设轨道进行摊铺作业。四台数字化智能钢轮压路机依据实时路面信息智能调控碾压力度与行进速度,对新铺设的沥青进行初步而有效地压实处理。随后,两台智能胶轮压路机进行多轮次、深层次的压实作业。
“无人摊铺运用了先进的传感器、卫星定位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施工全过程的自动化监控与精准调控。”现场技术人员于镭介绍,“相较传统驾驶员操控机器,可以显著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风险,提升道路质量,增强施工精确度。”
路网如弦,一首科技攻关的交响曲正悄然奏响。
日暮中双柳长江大桥。吴迪摄
智建大桥挺起长江脊梁
仅用两根主缆,拉起万吨大桥;为除湿防锈,主缆吹上“中央空调”;就连索股的钢丝都植入了“神经单元”……为了守护大桥“生命线”,湖北交投双柳长江大桥公司秀出各类科技与狠活。
主跨1430米、宽50.5米的双柳长江大桥,设计寿命100年,共设2根主缆,对于长江上在建的最宽钢箱梁悬索桥而言,主缆作为最核心的受力构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抽丝剥茧,主缆内部大有文章。
双柳长江大桥创新采用智慧索缆。吴迪摄
记者在主缆智慧索股的模型中看到,中央的85号索股替换为除湿通风管道,主缆内外结合送风,可有效避免锈蚀。同时在13号、70号、157号索股布设光纤光栅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主缆的神经单元,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应力应变状态,确保了主缆的长期安全与健康。
在燕矶长江大桥建设现场,“建桥神器”也闪亮登场。
作为世界首座不同垂度四主缆体系悬索桥,该桥南岸主塔使用一体化智能筑塔机,让“聪明的大脑”指挥建造巍巍主塔,助力大桥建设跑出加速度。
晨曦中的燕矶长江大桥。吴迪摄
燕矶长江大桥离鄂州花湖机场仅5公里,受航空限高、航道限宽、断裂带限位等因素影响,采用高强度超厚壁门式主塔结构,主塔更“粗壮”,承载力要求高。一体化智能筑塔机的应用,将桥塔高空现场打造成“竖向移动工厂”。
该筑塔机采用低位支撑系统+双层智能养护系统,爬升时通过内置装置实现整体上移,爬升速度可达到每小时5至10米,即使遇到大风等极端天气,工人在百米高空仍如履平地,保障了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
“燕矶长江大桥的施工面临诸多挑战,从地理位置来看,我们相当于在最不适合建桥的地方建桥。而正是有了科技的进步,技术的突破,才给了我们啃下硬骨头的底气。”湖北交投燕矶长江大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小伟表示。
在建的十巫南高速兴隆2隧道。吴迪摄
智通隧道穿越鄂西险阻
既要坚持生态优先,避让森林、景区,又要应对岩溶、暗涌、突水突泥等不良地质,在鄂西山区建高速公路,架桥修隧成了不二之选。
三臂凿岩台车、机械湿喷手、自行式仰拱栈桥等“八件套”隧道全系列智能工装,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助力隧道顺利贯通。
在恩施利川市与咸丰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利咸高速马家井隧道如同一位在“豆腐块”中稳健行走的勇士,面对软岩围岩占比达100%的挑战,它以科技的手段铸成“铜墙铁壁”。
湖北交投高路公司高创监理项目负责人孙贤能,这位经验丰富的“老交通”,在面对初期支护施工时,形容其难度就像“豆腐里插筷子”,稍有不慎,洞口便可能崩塌。然而,就是在这样柔软而脆弱的地质中,工人们操作类似游戏手柄的遥控设备,湿喷机械手自动往洞壁喷注混凝土,既均匀,强度又高,混凝土附着力大增,大大提升了建设的质量与效率。
“8件套”全工序成套机械化施工,取代大部分人力。吴迪摄
而襄宜高速宜昌段的驻马场隧道,不仅要面对软弱夹层的挑战,还要警惕瓦斯涌出的危险。
项目团队为此装备了隧道人行车行门禁系统、无线电话声光报警系统、人员定位系统、隧道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系统、LED大屏显示系统、施工台车安全步距监测系统、施工区域手机信号延伸等安全生产八大系统,这些系统如同隧道的神经系统,时刻监控着隧道的健康状况,保障着施工人员的安全。同时,在三臂凿岩台车、机械湿喷手等机械设备的辅助下,挖掘、支撑、稳固,每一个动作都精确而有力,有效防范塌方和燃爆风险。
智能建造涌动着澎湃动力,推动交通建设向更优质、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前进。
截至目前,湖北交投集团累计建成高速公路3346公里、建设长江大桥15座。今年1—10月,完成高速公路投资758亿元,建成孝汉应高速、宜来高速鹤峰东段两个项目73公里,全年预计完成高速公路投资900亿元,新开工麻阳北延线、汉宜改扩建等13个项目,总里程981.6公里,总投资1877亿元。还将建成武汉绕城改扩建、呼北鄂湘界段、十巫北、通武、武天天门东、武松仙洪段6个项目216公里,全年建成8路289公里,助力湖北省高速公路总里程提前突破8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