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建筑工业化
我们一直在努力

南京:建筑领域碳达峰,走进低碳生活新场景

图片

既有建筑“晋升”超低能耗建筑、“新能源城市客厅”亮相广场、老旧小区建成新能源车智能充电站……在建筑领域碳达峰的背景下,我市低碳创新实践不断涌现,为促进全市建筑领域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既有建筑——

变身“超低能耗”

掩映于葱郁树木之中的锦上·OCC世界文学之都会客厅,坐落于鼓楼公园对面。在按照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三星级、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实施能效提升改造之后,它即将以超低能耗的崭新形象,为市民提供“可游、可品、可飨”的诗意空间。

图片

双层保温墙体、高性能三玻两腔窗、新风热回收、太阳能光伏、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节水器具、节能灯具、能耗监测系统……改造一新的建筑由内到外融入了各类节能技术,构建起全方位提升建筑能效与环保性能的绿色体系。

图片

开源与节流并重,才能将节能“贯彻到底”。建筑在屋顶设置有19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板,每年可发电约3万千瓦时,用于整栋楼的照明、空调等用电。增设的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能够满足厨房热水的需求。

图片

作为江苏省既有建筑能效提升示范项目,建筑内安装的碳排放监测平台,根据能耗数据和光伏发电量进行联动计算,实现建筑能耗、碳排放等数据可计量、可展示、可监测,为既有建筑实施绿色低碳改造提供数据宝贵的数据支持和经验借鉴。

图片

城市广场——

建起“低碳客厅”

十一期间,来南京游玩的张女士惊奇地发现,在江宁区天印广场上,有一座能给手机充电、能上厕所、能无人购物甚至能“体检”的“新能源城市客厅”。

图片

▲图源:江宁发布

这座总占地面积约42平方米的“新能源城市客厅”,集绿色能源发电、智慧公厕、商务休闲、储能充电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不仅能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也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整体服务水平。

图片

▲图源:江宁发布

智慧公厕应用中水回用系统,通过先进的处理工艺,可以将废水转化为可再利用的水资源。智慧公厕还配备了健康检测设备,如血压计、血氧仪、体脂测量仪等,让市民享受到便捷的健康管理服务。

图片

▲图源:江宁发布

“新能源城市客厅”的屋顶铺设了光伏风力发电系统,配合储能系统和充电桩,在光照条件好、风力大的时候,能够将电量储存起来,在为市民带来便捷、环保、高效的生活体验的同时,推动城市向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图片

▲图源:江宁发布

老旧小区——

加装“绿色引擎”

“过去都要充满电才能回家,现在家门口有了充电站,便宜又方便!”昨天,家住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四方新村小区的刘先生,在小区里的“光储充一体化”智能充电站停好车,给他的新能源车充电。

图片

“光储充一体化”是指由光伏发电、储能、汽车充电集成一体、互相协调支撑的绿色充电模式。在日间,光伏顶棚发出的电能会优先供给车辆充电,余下的电能存入储能系统,并在充电高峰期向充电桩送电协助支撑电力负荷。

图片

这处由小区内废弃垃圾场改建的智能充电站,有1套装机功率为30千瓦的光伏雨棚,全年可提供约3万千瓦时绿电,能够同时为8辆新能源汽车充电。“车辆充半个小时就足够日常出行,这座充电站足以满足社区居民日常需求。”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图片

据了解,四方新村小区智能充电站是省内首个投用的老旧小区“光储充一体化”智能充电站项目。由于老旧小区停车位紧张且车位产权不固定,用电容量也有限,新能源车主们会有“买车容易充电难”的烦恼。这一智能充电站的成功投用,对推动我市“光储充一体化”试点应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2024年8月,南京市印发《南京市建筑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目标到2030年,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及技术体系全面建立,低碳建设和生活方式普遍形成。

市建委将依据方案,不断提升建筑领域碳排放控制能力,促进南京市建设模式绿色低碳转型,为市民创建更加宜居、节能、环保的生活环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建筑工业化 » 南京:建筑领域碳达峰,走进低碳生活新场景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