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上午
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
召开新闻发布会
介绍厦门市智能建造
试点工作阶段性成果成效
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德才,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苏青云,副局长张进金,局党组成员陈星欣,局建筑业处处长王战琪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
厦门市智能建造试点工作
都有哪些阶段性成果成效?
一起来看看
智能建造试点
主要工作成效
李德才局长介绍,2022年10月,住建部将厦门市列为全国首批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经过两年试点,智能建造已拉开了框架、打开了局面、形成了态势,取得了成效。
一是建立了完整的推进机制体系
包括:建立一套推进机制,初步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主责、企业主体”的智能建造推进格局,工作规划系统,工作机构闭环,工作机制健全。制订一批标准指引,形成智能建造项目、企业、产业基地等方面6个标准指引,颁布6项智能建造标准定额清单。推出一揽子政策措施,从信用激励、绿色金融支持等方面,促进智能建造发展。
二是形成了全系列的示范成果
包括: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全市累计启动48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其中,28个项目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已启动试点培育智能建造骨干企业22家,涵盖施工、设计、软件和装配式构件工厂等类型,8家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产业基地,目前共有智能建造产业基地5个。
三是培育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包括:建设一批智慧平台,推动建设16个智能建造相关试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其中9个省级)。聚集一批产业人才,建立智能建造人才库,引育一批院士和省市级大师,引育专业人才近400人;累计培训产业工人1万多人(次),逐步形成复合型智能建造创新人才体系。取得一批科研成果,落地实施BIM云平台、第二代智慧工地等高科技成果;征集共计107项新技术产品成果;财政资金支持13个科研项目。编制《厦门智能建造产业链图谱》,在22家企业和5家基地试点,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向上下游拓展延伸。
四是搭建了多维度的产学研良性互动桥梁
包括:举办一系列高端论坛,邀请院士、业内大咖等开设主题演讲,交流互动前沿技术、行业风向、技术应用,2023年至今已组织丁烈云院士、李云贵首席专家等多人多场高端论坛,线上线下3000余人(次)参会。组织一系列示范观摩,对试点示范项目和企业中总结出的先进管理模式,建筑机器人、空中造楼机等成熟技术应用,创新研发成果,及时组织示范观摩,近两年来已累计开展10余场观摩活动,连续两年举办智能建造装备展览会。推动一系列专业培训,举办智能建造培训会、技术应用分享会、经验交流会、住建行业百强企业座谈会等,以工代训、以会代训,推动大企大厂多渠道加强产业工人培训,指导建立3家建筑产业工人实训基地。
智能建造试点
主要经验做法
厦门智能建造取得一定成果成效,主要得益于5个方面:
一是坚持高位决策强保障
做到组织领导、工作统筹、政策措施、标准指引“四个到位”。“一把手”负总责,市区有领导小组,部门有专班,企业有专项组。市政府确立“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成果、三年作示范”目标,建立周调度、月点评、季“晾晒”机制。
二是坚持示范引领快推进
广泛推动示范项目、骨干企业、产业基地、智能平台“四项试点”,分批分类分层次遴选试点对象;全过程参与融入,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打造国家级智能建造立体产业基地,编制装配式构件标准图集,制定可复制可持续标准指引。
三是坚持创新提质促转型
牢牢把握数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智能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四大环节”,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依托BIM技术向智能设计转型,推动三维电子、AI人工智能等辅助审查应用,推动建筑机器人研发应用,推广智能化工程机械设备,推出“中交智测”等信息化管理模式,支持装配式生产基地改造升级,打造“类工厂”化工业化建造体系。2024年,我市房建和市政类装配式建筑占比为41%。
四是坚持激活人才增动能
围绕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做到“四个最优”。优化升级“群鹭兴厦”人才工程,推出六条留厦举措,建立健全“三必访”“四必帮”制度,解决人才“急难愁盼”问题800余件,打造引才“强磁场”。新增2个院士工作点,推动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开设智能建造相关课程,指导企业联合建设3家实训基地,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活动100多场次,铺就育才“快车道”。建立人才发展资金,设立杰出人才贡献奖,优化用才“生态圈”。
五是坚持多措并举固长效
做足技术研发、宣传推广、智慧运维、精准服务“四篇文章”。优化提升挂钩服务机制。举办13场宣讲和观摩活动,大力推进CIM+应用,推动智慧城市应用综合开放式平台建设,建立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建设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智能感知与工程物联网(厦门)实验室。2023年来,3项入选国家发展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