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起步区片区F-1地块健康驿站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一座城市,一年会产生多少固体废物?
以济南市为例,去年累计回收废弃农膜2700余吨、回收农药包装废物510余吨。这仅仅是农业领域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的数字,如果加上生活垃圾,以及各行各业在生产时产生的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体量更为惊人。
一面是巨大的存量和逐年攀升的增量,一面是有限的存放空间,固体废物的妥善处理和利用迫在眉睫。近年来,按照国家部署,各地纷纷开展了“无废城市”建设,探索提升发展“含金量”的新路子,挖掘背后的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
“无废城市”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济南“无废城市”建设情况如何?4月8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济南因地制宜,打造了区县特色“无废化”模式,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2023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作为6个典型城市之一交流分享了建设经验。
让我们跟随下面几个典型应用场景,感受济南“无废城市”建设的步伐。
“无废细胞”建设破茧萌新
山东济南回民中学雨水回收系统,全年可利用雨水近600吨;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就地消纳装机容量600千瓦,年发电量72万千瓦时,满足园区用电需求;山推建友有限公司通过工艺改进,每年降低固体废物产生量50余吨,降低危险废物产生量10余吨……
这是截至去年年底,市中区“无废细胞”建设的成效。“无废社区”以垃圾分类、“无废”休息驿站打造、“无废”知识互动、废旧物品利用等为突破点,兼顾节约用电和宣传;“无废楼宇”以餐厨垃圾处置、雨水收集系统改造、太阳能灯安装改造等为突破点,践行减污、节水、节电理念;“无废工厂”以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力求源头减量、工艺循环,实现经济效益。
乐山社区、礼贤社区、老商埠商业街区等5家“无废社区”,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市生态环境局市中分局、山东济南回民中学等5家“无废楼宇”和山推建友有限公司等3家“无废工厂”作为试点已首批完成“无废”改造。
打造“静脉产业”集群
一边“吞”下城市垃圾,一边“吐”出再生资源。山东启迪济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主营业务,2021年1月正式并网发电,每年发电量达25800万千瓦时以上,相当于8万多户城镇居民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量,每年可节省标准煤30万吨,消化城市生活垃圾60万吨左右,有效避免了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
与山东启迪济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一墙之隔的是济南腾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有两条30吨/日的医疗废物焚烧线,在严把医疗废物接收、转运和无害化处理“三个关口”的基础上,医疗废物焚烧产生的余热蒸汽,正在成为企业“三效蒸发”水处理工艺和冬季厂区供暖的热源,实现能耗的最小化。
距离济南腾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1公里,是2022年7月开始投入运行的光大生态环保(济南)有限公司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已成为国内领先、江北最大、山东省首座“全链条、长工艺”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厨余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每天可达5.5万立方米,燃烧发电每年达4010万千瓦时。
垃圾回收和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被称为“静脉产业”。长清区聚焦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活垃圾填埋、医疗废物处置及厨余垃圾利用处置四大项目,在距离中心城区20公里的南部马山镇环保科技园,打造长清区“静脉产业”集群,根据固体废物类别及特点,将不同种类的固体废物集中到一个区域内进行统一综合处理,推动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转变,实现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目前,长清区“静脉产业”集群的四大项目均已建成投用。全部达产后,年可处理生活垃圾60万吨、厨余垃圾21.9万吨、医疗废物2.19万吨,为社会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
打造黄河流域“无废城市”示范区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以存量无废化、建设无废化、发展无废化为基本路线,实施全域遗存固废整治、传统产业升级、建设期固废全量化处置,在产业、财税、土地要素等方面先试先行,探索固体废物治理新模式。
围绕打造“无废细胞”工程示范,起步区推进工业领域“无废细胞”工程创建,组织3家企业开展“无废工厂”创建审核;开展“无废机关”创建,起步区管委会获评2023年度市级“无废机关”;以全区重大活动为契机,结合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首展,打造“无废会展”建设样板。
围绕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完成济南大隆机车工业有限公司、济南高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入园评估、确定搬迁入园方案。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指导推进山东方垠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探索打造5G智能工厂,打造行业智能制造领域国内首条5G智能生产线;全区共创建了4家市级绿色工厂、1个绿色设计产品。推动建材产业集群绿色转型,山东温声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获得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组织实施30项建材行业整体清洁生产方案。完成全省唯一的全新规划型生态工业园区方案编制。入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围绕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定期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现场检查,及时督促街道整改。全区村居和商业街实现垃圾分类撤桶并点全覆盖;制定新建小区垃圾分类房配建标准,督促所有新建小区配齐垃圾收集点和分类设施。基本完成生活垃圾分类转运中心(一期)项目建设。完成2处厨余垃圾驳运点建设,目前厨余垃圾分出量达10吨/日以上。推进园林绿化垃圾源头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对于新建项目,在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鼓励苗木主材在苗源地进行粗修剪,减少栽植后修剪量;推广使用可降解的土球包裹物。
围绕提升主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水平,完成2023年度秸秆整县综合利用项目。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备率达100%。实施400亩可降解地膜应用示范和农药包装物回收示范点建设。
建成覆盖全市的农膜回收网络
济南市作为地膜使用大市,年覆膜面积在66667万平方米左右。为加强白色污染防治,近年来,济南以省级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试点市创建为契机,通过建网点、创机制、促回收、强监管、再利用,多措并举,创新推进,废弃农膜污染治理长效机制逐步完善。
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济南市农用薄膜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明确了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形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农用薄膜污染防治工作机制。2021年以来,济南市先后统筹各级资金5000余万元支持开展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和废弃农膜回收,在全省率先建成废弃农膜县域回收中心、固定回收站点共计38处,覆盖全市的回收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废弃农膜回收率超过90%。
为提高回收积极性,济南探索了多种回收模式:支持废弃农膜与农作物秸秆一体化处理;对离田回收、回收点回收转运等各个环节,根据实际制定奖补标准;对群众主动送交、回收点回收的废弃农膜给予一定奖励;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废弃农膜回收贮运网络建设。
为确保回收效果,济南创新多种监管模式:强化重要园区基地监管,创建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处理的典范;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益岗中明确农膜回收专员4776人,进一步夯实基层回收责任;将回收工作纳入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并对考核情况每月排名通报,提高各级对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的重视程度。
装配式建筑带动传统建筑业绿色发展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在济南,有多个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系全国之最或首创。全国首个钢结构装配式被动房项目——山东建筑大学装配式教学实验综合楼;中国百年住宅标准工法展示基地——鲁能领秀城·公园世家项目;国内首个采用清水混凝土外挂墙板的超高层(126米)装配式建筑——济南万科金域国际项目;全国最大的装配式住宅片区——总面积达176万平方米的济南高新区棚改旧改安置房项目;全国最大的装配整体式停车楼——总建筑面积约20.06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00辆车停靠的济南万达(融创)文旅停车楼项目;全国采用钢管束支撑体系最高高度(99.6米)钢结构装配式住宅项目——济南东城花苑项目;刷新了国内单体钢结构安装速度项目——济南超算中心,仅用78天就实现了主楼钢结构封顶,幕墙采用装配式建造,仅用20天就完成了近10万平方米的建筑外立面幕墙安装;全国首创地下人防装配式工程——济南长清郦水嘉苑地下车库扩建项目,装配率为77%;全国首个人防多层装配式工程——济南长清南益明悦三、四期地下车库项目,装配率达到79.81%。
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是济南推动装配式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也是全市装配式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不被认可到逐步成为行业创新发展共识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6个项目获得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位居全省第一。
济南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发力点,建章立制、系统谋划、协同推进、示范引领,自2012年获评全国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至今,将“工地”搬进“工厂”,把“建造”变成“智造”。“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4255.9万平方米;2021-2023年,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3189.58万平方米,居全省装配式建筑开工量首位。
济南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发展“绿底色” “无废”泉城 全程“无废”
社区举办二手物品交易“邻里集市”,从小培养孩子们循环利用物品的意识。
数说“无废泉城”
●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生产
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6家、绿色工业园区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8家;
省级绿色工厂22家、绿色工业园区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家,市级及以上绿色设计产品19个。
济南济北经济开发区等8家省级及以上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
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等7家工业园区获批开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组织102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推动起步区新型建材行业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工作并完成省级验收,商河县玉皇庙镇包装印刷行业成功入选省级第二批清洁生产整体审核试点。
新增废钢年加工利用能力50万吨、干熄焦除尘灰年利用能力3.35万吨、钢渣年利用能力30万吨。
港里1#矿体、港里主矿区东区、张家洼等矿区实施充填法采矿。
山东辰美电气有限公司建成2条钛石膏综合利用生产线,新增年综合利用钛石膏10万吨、钢渣3.3万吨能力。
●稳步发展“无废”农业
2023年,完成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三新”配套技术示范推广面积10万亩次,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5.3万亩。
完成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喷多促”统防统治作业487万亩,其中小麦实现100%全覆盖。
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始终保持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新增长清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2个国家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
全市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35万亩,全生物可降解地膜3.7万亩。
建成7处废弃农膜县域回收中心和31处固定回收站,累计回收废弃农膜2300余吨。
设置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1000余家,累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510余吨。
主要农业废弃物利用回收率达到90%以上。
●创新建筑业发展模式
2023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1108.23万平方米。
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提升至83%;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
全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2194万平方米,新建民用建筑绿色建筑占比达100%。
建成投运1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3处装修垃圾中转(含分拣功能)分拣处置项目。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在全市7家农批市场、5家大型连锁超市、40家精品农贸市场推行“净菜上市”。
新建垃圾分类房381座,新建改建垃圾分类亭1481个;
厨余垃圾分出量达到1500吨/日以上,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8%以上。
建成江北最大、山东省首座“全链条、长工艺”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并投入商业运营。
全市新增1600吨/日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全市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达1250个。
布设120个社区定时定点移动“蓝帐篷”回收站。
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90%,全市邮政快递企业共使用可循环包装邮件快件960万件,回收复用质量完好的瓦楞纸箱790万个,增加可循环快递箱(袋)25万个。
新建污水处理厂出厂污泥含水率均不高于65%。全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强化危废监管确保环境安全
累计排查工业企业811家,发现问题1677个,已全部完成整改。
累计排查重点场所1179处,发现问题29个,已完成整改25个。
对持有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经营许可证的92家企业和全市32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开展现场检查,发现环境问题26个,已全部完成整改。
核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29家次。
全市195家单位纳入危险废物重点风险监管单位清单。
2023年,共收集、处置医疗废物2.1万吨。
●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取得实效
采用天空地一体化技术方法,对全市黄河沿岸及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排查,共下发疑似问题点位184个,全部完成现场核实,确认并整改固废问题点位100处。
●积极开展“无废细胞”建设
在全省率先出台《济南市“无废园区”创建指南(试行)》、《济南市“无废细胞”工程创建指南(试行)》。
全市创建3个市级“无废园区”、23个市级“无废机关”、10个区级“无废细胞”(5个“无废社区”、5个“无废楼宇”)。
●持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0座,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5座,生活垃圾填埋场2座,餐厨废弃物处理厂2座,厨余垃圾处理厂1座。
全市建筑垃圾处理设施消纳场7处、资源化利用项目7处、装修垃圾中转(分拣中心)场所2处。
全市共有危险废物经营单位31家。
现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2家,均为焚烧处置,能力合计65吨/日。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6%,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以上。
●构建数字化监管平台
31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和7262家(注册数量)涉危险废物产废单位全部纳入省固体废物和危险化学品信息化智慧监管平台。
建成济南市生活垃圾处理智慧监管系统并投入运行。
建成济南市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溯源云平台。
中心城区范围内主要污水处理厂污泥运输处置全部纳入全过程监控。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2023年,安排资金9.55亿元用于支持“无废城市”建设。
2023年1-11月,济南市67户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即征即退12578.33万元,3户企业享受综合利用固体废物暂免征环境保护税710.05万元。
2023年前3季度,26户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减计收入优惠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2334万元;6573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企业所得税116723万元;34户企业享受节能环保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5103万元。
(摘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