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建筑工业化
我们一直在努力

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发展情况综述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大而不强、产业链协同水平不高、组织管理碎片化、建造方式粗放落后等问题较为突出。基于此,为加快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尽早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为内核的装配式建筑,顺势成为近几年来我国建筑业寻求创新变革的重要举措。

继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后,北京市等30个城市于2017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认定为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这些示范城市有哪些积极探索,形成了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同时存在哪些问题和短板,下一步该如何改进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为充分发挥行业媒体的研究优势和专业指导作用,促进经验交流、服务一线实践,中国建设报装配式建筑融媒体历时半年时间,深入研究了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的主要做法及问题短板,并推出了“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发展情况研究”大型系列报道,为相关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参考,陆续收到来自行业各个方面的积极反馈。

综合起来看,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在充分发挥各自既有市场及产业优势基础上,通过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制定地方标准规范、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等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为促进当地装配式建筑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一些城市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不断吸引全国其他城市前来“就地取经”。但同时,技术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整体性和系统性设计较为缺失、产业链协同发展不够深入、智能化建造水平不高、宣传推广力度远远不够等问题,在各个示范城市发展装配式建筑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进入“十四五”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作为示范城市还需再接再厉,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进一步创新优化发展路径、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以更好发挥作为全国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

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多措并举发展装配式建筑

纵观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整体而言各个城市政府都非常重视,一些城市把装配式建筑产业列为当地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一些城市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多措并举、全面统筹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较为典型的是,广安市提出“打造千亿元级新型房屋产业园”;沈阳市成立了现代建筑产业化工作推进组,并将现代建筑产业列入“千亿元产业链发展规划”;郑州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装配式建筑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北京市成立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和改革、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办公室,并由副市长亲自担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在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在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以下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做法。

●以政府投资项目为突破口,逐步加大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系列政策,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结合自身实际,均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地方版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鉴于装配式建筑推广初期相应的市场不够完善,企业大多积极性不高,多数城市采取在政府投资的项目中率先要求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的做法,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加大装配式建筑在商用建筑、居住建筑领域的推广力度。比如:沈阳市按照强制推进和引导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先从政府投资的保障房项目入手,然后再引导房地产项目应用装配式技术,同时逐步扩大应用范围,不断提高装配化率、扩大应用领域;邯郸市将全市分为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之外的县(市)两部分,并分别提出了装配式建筑在整个新建建筑面积中的占比要求。

●因地制宜,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规范及评价体系。在装配式建筑推广初期,技术体系和评价标准不完善,一些领域甚至是空白,很不利于装配式建筑的快速推广。为此,以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一些示范城市因地制宜、自主探索和研究了地方标准,不仅为当地装配式建筑的顺利推广奠定了基础,也为制定国家层面的标准提供了借鉴。

2009年,深圳市发布全国首部装配式建筑地方标准——《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截至目前该市形成了以国标为基础、以地标为支撑、以团标为补充的多层次标准体系;上海市经过探索目前已建立了从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安装、构件生产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标准体系;沈阳市也编制了用于工程设计、预制构件生产、施工安装、监理监造、竣工验收、装饰装修、信息化管理等多领域的19部标准以及保障性公租房标准户型、全装修厨卫、叠合板等20多部图集。

●构建多元化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并调动企业积极性。推广初期,为充分激发市场活力、调动企业投身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积极性,上海市、北京市、沈阳市等城市在容积率、预售、公积金、财政、金融、交通运输等方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

上海市专门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规划奖励、资金补贴、墙材专项基金减免等政策,对装配式建筑外墙采用预制夹心保温墙体的给予不超过3%的容积率奖励;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可实行分层、分阶段验收;新建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达到一定工程进度即可提前预售。该市多家装配式建筑企业负责人就此表示,3%容积率奖励政策很有吸引力,不但能弥补增量成本,甚至还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沈阳市提出,高预制装配率开发建设项目可享受浮动限价政策,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时装配式建筑项目没有形象进度要求。北京市对自愿实施产业化建造方式的住宅项目给予不超过规划建筑面积3%的奖励,同时在房屋登记、房屋预售、市场信用评价和评优评奖等方面对装配式建筑给予了政策支持和倾斜。青岛市对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示范工程、产业基地分别按照每个1000万元、每平方米100元、每个100万元的标准予以奖励。

●大力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为发展装配式建筑提供人才支撑。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无论是预制构件生产还是现场吊装,所包含的技术含量都更高一些,这就需要有一批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为此,绍兴市探索形成了“分散培训、统一考核”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技能培训考核评鉴模式;深圳市通过开展公益化培训、项目观摩、学习考察、行业交流等助力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能力提升,并在全国率先创设了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职称;沈阳市则以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市建筑业协会等为依托,专门成立了沈阳现代建筑产业培训中心;杭州市由当地建筑业协会等共同举办培训班,对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进行培训,对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合格证书。

●严格实施全过程监管,推动装配式建筑项目高质量落地。制定高目标容易,让其真正落地实施才是关键和难点,为此不少示范城市在监管方面采取了一些有力举措。比如,青岛市实施新建装配式建筑预评价制度,不符合规划条件、建设条件中装配式建筑建设比例、装配率等要求的工程无法办理施工许可证;济宁市在施工图审查环节加强监管,未按建设条件意见书落实装配式建筑发展要求的项目,不予通过审查;上海市按照装配式建筑的实施要求,在报建、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设置管理节点,并在施工图审查备案证书、竣工验收备案证书上标注装配式建筑面积、结构形式等信息;南京市借助“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实现了全产业链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全过程轨迹跟踪以及全方位质量监管。

除上述外,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中,一些城市推出的个性化举措也非常值得关注。深圳市通过汲取新加坡、香港等地的经验做法,坚持“两提两减”(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减少人工、节能减排)原则,推行“复杂构件工厂化生产,简单构件工业化现浇”,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深圳模式”。合肥市为提升装配式建筑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开展了装配式建筑专家进现场、进工地“一对一”帮扶活动,专家组对生产设备、模具组装、配件预埋等环节进行现场考察了解,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对企业进步成长帮助很大。

实现一体化集成设计和建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过几年来的大力推进,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总体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些城市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已超过预期目标,但阻碍装配式建筑更快更好发展的瓶颈问题还有很多。南京大地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庞涛认为,装配式建筑成本偏高、一体化集成设计程度低、大量装配式建筑构件厂低水平重复并存在恶性竞争等,是当前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

●距离一体化集成设计和建造还有很大差距。装配式建筑的初衷是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推行一体化集成设计,并通过推广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方式,积极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提高建筑领域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进而加强对装配式建筑建设全过程的指导和服务。从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标准化设计在技术层面基本不存在问题,但设计环节仍缺乏标准化、系统化思维,一体化集成设计和一体化建造目前在各个示范城市的具体实践中做得还远远不够。

●成本较高是装配式建筑规模化推广的痛点。要想彻底变革传统的现浇模式,大规模推广装配式建筑,不仅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推动,还要降低成本让广大企业和公众真正接受。目前装配式建筑因缺乏标准化设计造成不同规格尺寸的构件多、模具用量大,不仅影响生产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不少生产成本。目前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仍比现浇要高一些,这显然违背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初衷,成本问题仍是影响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装配式建筑涉及不同的行业和产业链企业,要想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发展产业集群和构建良性产业生态圈必不可少。虽然唐山市、邯郸市等一些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成立了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或提出要推动形成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产业集群,但目前来看,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整体而言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不同产业和不同量级企业之间需进一步协同发展。从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呈现出“舞台空间大、独舞节目多、观众不踊跃、投资公司与演出公司效益不佳”等特点,未来应更好地完善“剧本”,组织更多不同领域、不同量级的参与者进行协同“表演”,让“演员”与“观众”更好地互动,使装配式建筑真正“物美价廉”。

●宣传推广装配式建筑的主动性和力度不够。有人将装配式建筑比作“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尽管不是完全准确,但也确实有利于非业内人士的理解。目前来看,虽然房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装配式建筑相关知识在普通消费者中的普及率依然很低,甚至不少人完全没有听说过“装配式建筑”这个词,更谈不上了解它的优势及未来发展趋势,这显然很不利于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中,有一些城市在宣传推广装配式建筑的主动性和力度上做得还不错,多数城市缺乏主动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做法并加以推广、将装配式建筑产业塑造成城市经济新品牌的意识。

充分发挥示范效应,让装配式建筑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名片

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按照时间段划分,“十四五”时期属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下半场”。经过“十三五”期间的探索实践,装配式建筑已进入加速发展和扩面提质阶段,一些非示范城市也在纷纷发力。未来几年,上述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还需进一步发力,充分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良好社会氛围,让装配式建筑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名片。

●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城市特色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模式。发展装配式建筑应因地制宜,根据城市自身资源禀赋从实际出发,不可“一刀切”。一线城市的步伐可以稍微快一点,其他城市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稳步制定计划;有的地方钢材资源、木材资源丰富,则可以重点发展装配式钢结构或木结构建筑。同时,各示范城市需要依托自身区位优势、产业特点、技术基础,探索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带动和引领当地及周边城市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

●及时调整具体实施办法,强化系统性政策支持。接下来,各示范城市要从构建现代化生产体系、健全监管服务体系、加强先进技术应用、加强科技创新推广等多方面入手,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新要求,及时调整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实施办法。同时要在财政奖励、落实税费、金融服务、行业鼓励等多方面强化系统性政策支持。

●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近些年的大量实践证明,装配式建筑具备了对传统建造模式的质量优势和效率优势,但要想进一步降低成本,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相关技术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刻不容缓。筑友智造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华中总部区域执行总经理周先和表示,加快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不能只靠政府的政策激励,更需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加强技术体系的研发。接下来,各示范城市要继续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和鼓励相关企业创新优化技术体系,迈出装配式建筑发展新步伐。

●重视培育和服务好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打造品牌矩阵。发展装配式建筑早期主要依靠政策的推动,但长远看还是需要市场的真正认同。龙头企业实力较强,也愿意在建筑业转型升级方面进行探索,其本身也具备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的能力,示范城市要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品牌矩阵,同时要千方百计为这些企业做好服务,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装配式建筑公共认知水平。发展装配式建筑不但是我国建筑行业追赶世界先进建造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行业自身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满足公众获得高品质建筑的重要途径。今后各示范城市还需继续通过组织政策宣贯、技术培训和户外宣传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企业和公众了解装配式建筑的优点,正确看待当前推广中遇到的困难,形成良好的推广氛围。宝业湖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林认为,不仅各个城市政府需要尽力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的推动和推广力度,同时装配式建筑企业也要加大自身宣传力度,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装配式建筑进一步蓬勃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建筑工业化 » 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发展情况综述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